王 平
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蘇北農(nóng)村。那時候家里窮,父親是鄉(xiāng)村教師,母親在家務農(nóng),上有祖父、祖母,以及早年因支援邊疆建設導致身體殘疾的伯父,下有或念書或嗷嗷待哺的孩子,全家老少三代九口人,僅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和十幾畝農(nóng)地支撐。生活雖然艱辛,但家中長輩始終秉承“敬老愛幼”的優(yōu)良家風,言傳身教,為子女立德樹信,對我輩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祖父是村里出名的大好人。當年,每個村里都有一個打麥場,有糧倉集中保管糧食,祖父就是這個打麥場的“場長”。這個“場長”盡管不是什么職務,但責任卻很重大,要守護著全村人的口糧。那時農(nóng)村生活艱苦,農(nóng)民糧食年年不足,可多年來我從沒看到祖父拿一粒糧食回家,也沒有出現(xiàn)過集體財物丟失的事件,祖父以場為家,保證了糧食顆粒歸倉。老人家在世時總是這樣告訴我們:別看這么多的糧食,那可都是公家的,我們一粒都不能動。祖父還是家里的優(yōu)秀安全管理員。記憶中,他每天晚上都要過去看我們,看著我們睡下,即使天很晚,也要到家門口看看大門有沒有關牢。他叮囑最多的就是:孩子有沒有入睡,門窗有沒有關牢。祖父在村里威信很高,他去世時,全村人都來送行。
父親繼承了祖父的忠厚善良,又增添了幾分智慧。盡管他只是初中畢業(yè),可是全村公認的能人,一畢業(yè)就做了生產(chǎn)隊會計,之后到村小學做了教師,直到退休,期間他通過努力函授獲取了大學文憑。在父親身上,我體會最深的有兩點:一是在村里他是很有威信的人,這些年村里婚喪嫁娶、人情世故,尤其鄰里矛盾都由他來調(diào)停,而且他總能找到合適的辦法和睦鄰里關系;再就對待子女教育上,他從不苛刻要求學習成績,更注重的是品質(zhì)修養(yǎng)和誠信教育。那時候他每天晚上會給我們講一個故事,通過名人志士的事跡啟發(fā)引導子女如何做人做事,所以我的青少年時代充滿的是夢想和歡樂。
父愛如山。高三那年,我要到離家鄉(xiāng)60余公里的縣城參加考試,偏偏天不作美,連天暴雨,村里交通閉塞,父親不知通過什么途徑找了一輛大卡車,冒雨把我送回學校。臨近高考,父親因病住進醫(yī)院,擔心影響我考試,他吩咐家人不要把消息告訴我。
誠實守信,是父親做人的標準,大學期間我受一位師兄托付帶回一些個人物品,因兩家相距甚遠,交通也極為不便,我心里難免有些嘀咕。父親知道后對我講:做人要講信用,答應人家的事情,無論有多少困難,都要去兌現(xiàn),讓我抓緊時間把東西送過去。于是我用了兩天時間,騎自行車往返150余公里將物品送達。
“老老實實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”是母親常嘮叨的一句話。母親沒有多少文化,卻極其賢惠,她以瘦弱的肩膀擔起了全家人的生活。在外,她要忙活十四五畝農(nóng)地;在家,她敬老愛幼、相夫教子,把家庭打理得井然有序。母愛如水,潤物無聲。早期我在船工作,母親從那時起開始關注天氣預報,一直堅持至今,現(xiàn)在成了家中的天氣預報員。兒行千里母擔憂,無論我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這種母愛的牽掛。1985年,鄉(xiāng)政府在我們這個千人大村表彰了兩個“五好家庭”,我家便是其一,母親可以說功不可沒。
在家中長輩熏陶下,我們兄妹四人相繼考上大學,父母對此頗引以為豪,我們也因這個大家庭而自豪。如今,我雖然離開了那片故土,但優(yōu)良家風得以傳承,“誠信厚德,與人為善”將成為我一生為人處世的準則。